一、窩藏罪與包庇罪的區(qū)別有哪些

窩藏、包庇罪,實際上是兩個罪名,即窩藏罪和包庇罪,所謂窩藏罪,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為其提供隱藏處所、財物,幫助其逃匿的行為。而包庇罪則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作**明予以包庇的行為。區(qū)分窩藏、包庇的故意和過失的關鍵在于:

(一)行為人是否明確知道他人犯罪,如他人已明確告知行為人自己犯了罪等等。

(二)行為人是否應知道他人犯罪,如從他人的言談舉止和向行為人提出的種種要求中推斷出來。

(三)窩藏、包庇行為是否違背了行為人的意志。

司法實踐中,認定行為人是否犯窩藏、包庇罪,不能光看行為人的口供,而應根據(jù)行為人的行為和案件的具體情況,結合其口供和其它相關證據(jù),以綜合認定。如果行為人確定不知道對方是犯罪人,或者受欺騙、蒙蔽而為隱藏處所、財物、幫助其逃匿或作虛**明包庇的,不能認定其是出于主觀的故意,也就不能認定窩藏、包庇犯罪,不能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。

二、包庇罪該如何認定?

包庇罪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為其提供隱藏處所、財物,幫助其逃匿或者作**明包庇的行為。關于包庇罪的認定主要從已下幾個要點來講:

(一)本罪與事前有通謀的共同犯罪

窩藏、包庇行為是在被窩藏、包庇的人犯罪后實施的,其犯罪故意也是在他人犯罪后產生的,即只有在與犯罪人沒有事前通謀的情況下,實施窩藏、包庇行為的,才成立本罪。如果行為人事前與犯罪人通謀,商定待犯罪人實行犯罪后予以窩藏、包庇的,則成立共同犯罪。因此,本法第310條第2款規(guī)定,犯窩藏、包庇罪,事前通謀的,以共同犯罪論處。在這種情況下,即使共同犯罪所犯之罪的法定刑低于窩藏、包庇罪的法定刑,也應以共同犯罪論處。

(二)本罪與偽證罪的界限

偽證罪中的故意作虛**明為犯罪人隱匿罪證的行為,與窩藏、包庇罪有相似之處。

(三)本罪與幫助毀滅、偽造證據(jù)罪的界限

1979年刑法沒有規(guī)定幫助毀滅、偽造證據(jù)罪,故以往的刑法理論認為,消滅罪跡與毀滅罪證的行為構成包庇罪。本法增設了幫助毀滅、偽造證據(jù)罪之后,也有人認為包庇罪包括幫助湮滅罪跡和毀滅罪證的行為。我們認為,根據(jù)刑法的規(guī)定,包庇罪應僅限于作**明包庇的行為,而不包括幫助犯罪人毀滅或者偽造證據(jù)的行為。不過,這兩種犯罪的法定刑相差較大,如何合理劃清其界限,還需要研究。

包庇罪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犯罪,但很多人因為不了解包庇會造成犯罪,因而可能自己犯罪了自己卻不知道。雖然我國將包庇罪與窩藏罪規(guī)定在了一起,視為一個選擇性罪名,但實際包庇罪與窩藏罪之間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,上文中已經作出了詳細介紹,各位可以具體了解一下。

免責聲明:本文來源于互聯(lián)網(wǎng)公開數(shù)據(jù)整理或轉載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內容侵權與違規(guī),請聯(lián)系我們進行刪除,我們將在三個工作日內處理。聯(lián)系郵箱:303555158#@QQ.COM(把#換成@)